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>社区>汕头多小吃

潮味:【潮州菜里的乡愁】不识蟛蜞与掠无蟛蜞

阮步兵
阮步兵 达人
2011-12-20 14:121.7万 阅读 | 评论 11
免责声明: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。

   “不识蟛蜞”出自《世说新语》(后来《晋书》也有沿用)里的一个段子:蔡谟初至江南时,见蟛蜞,大喜曰:“蟹有八足,加以两螯。”于是让人烹煮来吃,孰知吃完上吐下泻,才发现原来蟛蜞不是螃蟹。后来遇到谢尚,提及此事,谢尚取笑他说:“卿读《尔雅》不熟,几为《劝学》死。”意思是说《尔雅》对蟛蜞早有记载说明,你不熟读,差点被《劝学章》害死了。

    《尔雅》关于蟛蜞有这样的注释:似蟹而小,不可食。

    《荀子·劝学》中有“蟹六跪而二螯”的记载,“六跪”就六条腿的意思,显然有纰漏。后来的《大戴礼记·劝学篇》则修正为“蟹二螯八足”,东汉大学士蔡邕根据《大戴礼记·劝学篇》改写成了《劝学章》,其中就有“蟹有八足,加以二螯”的说法。而东晋的蔡谟则是蔡邕的曾孙辈侄孙,蔡邕无疑是蔡家有史以来最有名气和成就的人物,其家族后人熟读祖宗的《劝学章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,谢尚嘲笑蔡谟就是因为这个渊源,笑其只识祖宗不识经典。

    从这些记载看来,显然古人都认为蟛蜞是不能吃的,然而沿海的南方人可不这样认为。广东、福建等地皆有吃蟛蜞的习俗。

    蟛蜞属甲壳纲,方蟹科,蟹身呈长方形,只有大拇指大小,两只蟹螯几乎比身子还大。旧时逢退潮时海滩满满皆是,徒手可捉。而真正捕捞者,会用“大划”(一种捕捞工具,套着网袋的木质三角框带长把)往海滩上一插一划,捞起来便可捕获甚多。也有放“大挝”(连环套着的网笼),一天收一两次的。旧时海边鹅寮的饲养户,有些会连同红肉等小贝类掠去饲鹅、鸭,因贝壳钙质多,养出来的鹅、鸭肉质坚实,产下的蛋也特别好吃。

    遇有捕捉者,则往石缝里钻,感觉到被攻击时,往往会夹住敌人弃螯而逃,小小蟛蜞,亦有壮士断臂之勇。如果怕被咬,可以用小蟹挝(笼),放在蟛蜞出入的石头缝上,等它自己爬进去,捕捉起来轻而易举。

    蟛蜞个小,烹煮的话几乎无肉,唯有秋冬上膏时生腌,方能吃其鲜味。腌制时先用清水浸洗,除却尘土,然后加入姜、蒜、盐、辣椒等腌个一天半天(讲究点的可先用高度酒浸泡消毒),其它配料如芫荽、小葱、金不换、酱油、鱼露、沙茶等可视各人好恶添加,等它死翘翘了就可食用。也有嘴舌紧,腌制完还活着就当“洗手蟹”吃的,鲜固然鲜,蟛蜞并非深海蠘,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尚未杀死,食后容易导致腹泻,不值得提倡。

     由于个小容易入味,腌太久了也不好,容易太咸。蟛蜞壳薄,吃的时候无需像腌瘪蟹一样掰开吃肉,直接咬嚼,吸其味吐其壳,咸香酥脆,清甜鲜美,有海味而无腥气,早晚配糜尚好。潮汕人几乎都吃上瘾,也有直接用来下酒的。

    关于蟛蜞,潮汕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:清朝康熙年间,为防海盗郑成功侵略,强迫沿海居民内迁,实施海禁。沿海寨门贴有“此处不准掠蟛蜞”的告示,澄海一位蔡秀才,与乡里人一同前往海头掠蟛蜞,见到告示,犹豫再三,不敢越雷池一步,最后只能空手而归;其他不识字的乡人,完全无视告示,放手抓掠,结果皆满载丰收。回到乡里后,识字蔡秀才就被乡里人嘲笑其“老北(识)字掠无蟛蜞”,这俗语后来也用来讽喻照书行事、不懂变通的人。而今蟛蜞早已不像以往多得可以用划插了,如果继续污染和过度捕捞,以后真的要掠无蟛蜞了。

    “不识蟛蜞”与“掠无蟛蜞”,相距一千多年的两位蔡姓读书人,给我们贡献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段子,与生腌蟛蜞的滋味,一同留在潮人心间,难以忘却。



[Modified By 阮步兵 On 2012-1-7 14:51:59]
阮步兵 阮步兵生活
达人介绍:乡土情怀,潮菜文化研究者查看更多达人文章
全部只看楼主
我来说两句
您还没有登录,或者登录超时,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。  忘记密码?